领悟下属,你还在以不变应万变吗?

发布日期:2022-05-30

在现今动荡的商业社会,以及不断涌入的95后,00后,对管理者的领悟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我们不再需要一个标杆式的领悟,身上具有完美领悟者具备的多项特征和才能,而是需要一种能够不断变化的,灵活的领悟。

实境领悟®的核心,就要求领悟随组织环境及个人变换改变其领悟风格及管理方式,但是这种灵活和变化并非无迹可寻,杂乱无章。在变化之中仍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和参考性,实境领悟®的模型就是这样教会领悟者一致的使用同一套领悟方式,当然,这也需要领悟者也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的运用,体会从而融会贯通。

不可否认的是,实境领悟®绝不仅仅是教管理者如何领悟下属的方法论,它让领悟者将关注点放在下属身上,通过指导和支持下属,提高下属的绩效表现。换言之,实境领悟® 最终的目标,是希望“事成人开心”。

那么,实境领悟® 到底讲了什么呢?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,下属在接受并执行一项具体任务时,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意愿的水平,我们把它称之为绩效准备度。

根据其能力和意愿的不同排列组合,我们可以把绩效准备度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。

我们分别来举个例子:

R1:没能力没意愿。在公司做了很久的老员工,对工作已不再有过多的热情,比较倾向于混吃等死的时候,老板给其布置了一份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。第一,他得重新开始学习这项新的工作任务。第二,他的工作任务比之之前增加了,这时候他往往会处于没能力和没意愿的水平。

R2:没能力有意愿。刚进公司的新员工,在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工作任务时候,往往一腔热血,这就是我们所谓的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。这时候,他没做过这项任务,所以没能力,但他对此的意愿却很高。

R3:有能力没意愿。公司中有一类员工,在针对一项具体的任务目标时,从其能力而言,他有能力完成但由于其自信心不足,所以工作表现就不如预期,我们经常把这类员工叫做没信心的好员工。还有一种叫做感觉被遗忘的老员工,他能完成好工作,但对工作并没有特别大的积极性。

R4:有能力有意愿。在某项任务中,这类员工可算的是公司的精英骨干。他的意愿强烈,也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,但是,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是,在不同工作任务下,他的绩效准备度水平是有差异的。

针对R1-R4不同绩效准备度水平,领悟需要对下属采取针对性的领悟风格。领悟风格根据其工作行为(对应的是能力),以及关系行为(对应的是意愿)的排列组合而成。

作为领悟者来讲,准确的判断下属处在的绩效准备度的水平,针对性的给予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,对员工完成工作绩效是大有裨益的。

经典的模型,从来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,反而更显珍贵。

实境领悟®组织行为学家保罗•赫塞和管理学家肯•布兰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,至今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,60年里,这个模型在市场上不断精炼,一直经久不衰。我们说流行的东西并非是经典的,但经典的东西必定是流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产物。

实境领悟®模型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和参照系,而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它,每一种领悟的艺术都会千变万化。风筝的例子用在这里也同样适用,风筝的线是实境领悟®的模型,而风筝是每个职业经理人的领悟艺术,在这根线的引导之下,职场经理人的在管理和领悟下属中,会更加的专业和有效。

和其他领悟力培育相比,实境领悟®好在哪里?

实境领悟®给管理者指引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管理之路

我们一直在说,实境领悟® 是一门关于“when”的领悟力课程。它除了教你“how”,它还回教你什么时候(when)使用这个“how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上领悟力管理类的课程,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,管理理念特别好,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好操作,甚至有些时候,只给了一个大方向(what),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(how)。这是一种情况,另一种情况是,在一个培育课程之中,给了太多管理的工具和方法,在几天的培育中根本没法完全掌握,上手起来也会比较复杂和困难,从而导致培育落地的效果不强。

而在实境领悟® 之中,它深入浅出,模型本身的理念在培育之中便能深刻的印在学员的脑海之中,而在实际工作之中,不断应用-感受-反思的轮回,让学员真正的能奖这个理念融入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。

实境领悟®认为最有效的领悟方式应是对症下药

一成不变的领悟方式,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职场,领悟需要更加的灵活。我们的先人孔子在很早之前就提出“因材施教”的理念,但那时候的“材”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,所以老师在“教”这块会遇到很多的难题。而实境领悟®更像是一种诊断开方下药的过程,让领悟者有迹可循,有方法可以参考。


【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属于海上澳门马可企业顾问有限公司,侵权必究】

联系我们